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张爱玲的《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导读:

张爱玲的《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张爱玲的《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张爱玲手持一份报纸,上面登载有金日成去世的消息,照片的拍摄时间可能是1994年7月9日。一年之后,1995年9月8日,74岁的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

  《小团圆》之外,张爱玲还有两部英文“自传体小说”,也已经被她的遗产继承人整理出来,准备明年张爱玲去世15周年时出版

  ◎“《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1992年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

  ——1993年张爱玲写给皇冠出版社编辑的信

  战争了,她从香港的“维多利亚大学”回到上海。“二婶”、“三姑”,家族间的种种近在眼前,她谨小慎微到近乎自虐。

  她写小说发表,爱情小说,二十二岁的自己却没谈过恋爱。

  直到他看到杂志找上门来,“旧黑大衣,眉眼很英秀,像个职业志士”。

  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他眼睛里有轻蔑的神气,眼里的光采像捧着一满杯的水。

  她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缸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

  他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她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一段时间与生命中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仿佛在金色的永生。

  但他是“汪政府的官”,他还有妻子,没有妻子还会有别的女人……

  她叫盛九莉。最新出版的一部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女主角。许多人说,九莉身上,有王佳芝、白流苏、曹七巧的影子。当然,那些与作者本人丝丝入扣的经历,让更多人相信,盛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

  那么这个“他”,邵之雍,理应便是胡兰成。

  今年2月末,16万字的《小团圆》在台湾、香港揭开面纱。这部完成于1976年,写作10个月,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因它极浓厚的自传色彩,成为港台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台港书市面世一个月来,《小团圆》连登各大书店的畅销榜首,并数次遭遇断货,在香港,至今还有存货的书店已经寥寥无几。台湾皇冠出版社表示,这是张爱玲近年出版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根据销售情况,《小团圆》已经准备再版。

  书商把《小团圆》称作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之作”,若论销售业绩,果不负祖师奶奶的心血,但要看内容,却让许多曾以为熟悉她的人大跌眼镜。

  

张爱玲的《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1976年3月17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好莱坞东区的一栋公寓内,誊抄完628页、16万字的小说手稿《小团圆》。33年后,这部书稿终于由香港皇冠出版社出版。 图/宋以朗

  “自己来揭发的好”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1976年4月22日,张爱玲给挚交宋淇夫妇的信中这样描述《小团圆》。在信中,她从不回避,邵之雍就是写胡兰成,而盛九莉的故事,正是“自己来揭发的好”。

  她揭发了什么呢?

  在《小团圆》里,你看到一个没落贵族几近畸形的家庭关系: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理会姐弟俩,母亲与姑姑与另一个男子奇怪的三角关系,家族堂表之间常态的乱伦,九莉与母亲之间毫无爱意的交往,“每每露出厌烦的表情,连牵她的手都不自在……”

  你看到旧上海沦陷区,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文官邵之雍之间,相当不合时宜的爱情——

  他因她的文采找上门,为她离婚,她崇拜他,“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

  然后,他四处避难,认识新的女人,一个又一个,发生关系,甚至也结婚,全不回避,都告诉她。她难过,“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他却说:“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到最后,他逃亡前夕,在她家过夜,背对着她。她竟然想到:“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那狭窄的金色背脊一刀……”

  还有世人所不知道的种种:她在纽约打胎,四个月的胎儿抽水马桶就冲走,冷酷得叫人脊背发凉;她在上海的三段感情以及私生活的声名狼藉;还有网友对书中人物展开一场“人肉搜索”,将半个上海艺文圈都牵扯进了书中复杂的男女关系……

  当然,还有张爱玲作品中前所未见的性描写,细腻工笔惹来媒体渲染,甚至有报道用上了“堪比《色,戒》”做噱头。

  在《小团圆》之前,张爱玲绝少在作品中讲起自己的身世。至于1940年代,她与胡兰成那场惊世骇俗的“倾城之恋”,她本人更从未写过只言片语。这给了“张迷”无限的想象空间,过去几十年,他们从少得可怜的资料,不同阶段来往好友的残破记忆,组合拼贴着那个人们似乎慢慢熟悉的张爱玲。

  但显然,《小团圆》里的首次“自白”惊讶了许多人的眼睛。

  盛九莉是不是张爱玲?真实的张爱玲当真如此吗?

  台湾作家骆以军看到“一个个不熟悉的、奇异的脆弱或自虐的感伤的张爱玲”;袁琼琼则疑惑:“那个冷淡看世情,冰雪聪明,骄傲自持的张爱玲,怎么会变成《小团圆》里的多疑、委屈、小媳妇似的总是说不对话做不对事的‘九莉’呢。”香港作家迈克说:《小团圆》“一翻开就叫人魂飞魄散,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

  迈克更认为,以张爱玲的聪明剔透,若是想玩隐身游戏,根本不会这样写,这样写,竟是生怕人家不知道是写自己,“全书有种唯恐天不知的强硬态度,谁是谁不是呼之欲出,而是一目了然”。

  她不甘心自己的故事被另一个人垄断

  张爱玲曾在给朱西宁的一封信中说:自己是个“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的人。在《小团圆》中,她写九莉“什么都不愿告诉人”,“每次破例,也从来得不到满足与安慰,过后总是懊悔”。

  不知道《小团圆》面世后的张爱玲会不会后悔。但至少,1975年她匆匆动笔,4个月内写完初稿,10月完成修改、二稿,并一气寄到香港,希望可以在报刊连载——这样的劲头,已经是顾不得后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