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我们去拜访周绪红院士。他正在家整理大学期间的读书笔记和作业本。工整的字迹,漂亮的手绘工程图。有的题目,他做了七八种解题方案。周院士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中产生了200多位两院院士。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弄潮儿,也是把浓浓爱国情以科技的方式融入祖国建设的奋斗者。”29日,《两院院士忆高考——77级、78级大学生的高考故事》新书发布会上,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说。
为纪念改革开放暨恢复高考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时一年,集合了5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署名文章的《两院院士忆高考》正式出版。这些经历了特定历史的科学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自身奋斗目标与公民社会责任间的“处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抛弃不放弃
与祖国共成长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一代人在逆境中崛起,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进。”雷鸣说。
“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盼高考,我盼了整整11年。我原以为永远实现不了大学梦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说。
对40多年前的备战高考,陈政清记忆犹新。一边充当高考补习班老师的“教练”角色,一边自己在准备做高考“运动员”。30岁的他,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走进考场。“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趟儿。也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支撑起我学习和科研取得的成就。”
“恢复高考是天大的喜讯。但他们依然是在物质严重匮乏,学习环境极度艰苦的境遇中去迎接机会的。他们是最能理解‘时不我待’和‘争分抢秒’的人。”读者沙成业,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最突出的精英群体,有着深深的共情。
心中无逆境
奋斗者满满爱国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甘晓华获悉高考消息时,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作为生产队长的他,只能在夜晚,就着供抽水机用的柴油,来挑灯夜战。昏暗的灯光和柴油燃烧散发的黑烟,是他的“高考伴侣”。
“心中无逆境则生活无逆境。”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说。
让51位院士共写一本书,约稿难度会很大?并非如此。院士们很乐于分享那个年代的自身经历,只为给后来者传递一份精神。
得知“两院院士忆高考”选题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主动投稿。这位经历了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的科学家,深情的回忆了自己在老山前线参加战伤救治任务,在血与火中前行的故事。
“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也是勤奋努力、不怕挫折、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支撑着我们。”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说。
“现下青少年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相对匮乏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多迷茫。孩子的人生目标,与祖国的发展没有深刻的连接性。作为家长,我希望让孩子‘参与’院士的历程,树立远大目标,接过上一辈中国辉煌成就缔造者们的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沙成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