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导读: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有人说,2019年的中国电影春节档是属于刘慈欣的。

改编自他的小说《流浪地球》的同名电影作为春节档“硬科幻”力作,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3月2日,票房突破45亿;而另一部热映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也与他的小说《乡村教师》有关。

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三体》等在内,刘慈欣的作品广受欢迎,就在于其不仅是硬科幻,更具人文情怀;不仅是科技的较量与比拼,更不乏人性的挖掘;不仅描述了未来,也反思了历史,并从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因此,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被认为 “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从科幻迷到“中国科幻第一人”

被众多科幻迷昵称为“大刘”的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3岁时随父母来到阳泉。

童年时期,科幻的种子就已在刘慈欣心里埋下。第一次看到“光年”的概念时,他就想象——光在1秒钟内能绕地球7圈半,这么快的东西走一年,能走多远呢?

这些奇特的想象缘于父亲从北京带回的书籍。小学三年级时,刘慈欣从父亲的床底下翻出一箱子的书籍,指着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问父亲,这是什么书?父亲告诉他,这是科学幻想小说。

当年,很少人知道科学幻想是什么。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刘慈欣只能一遍遍地读箱子里的几本科幻小说和《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1979年,刘慈欣从阳泉市第十五中学考入阳泉一中。在学校,除了埋头学习课本知识外,就是喜欢在课余时间读科幻小说。

1981年,刘慈欣读到英国人阿瑟·克拉克的书《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以浩繁的宇宙学知识细致地描绘了未来的太空景象,为刘慈欣的科幻阅读打开了新的世界。

大学毕业后,刘慈欣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工作,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工作之余,他依旧如饥似渴地阅读。

1989年,刘慈欣开始从阅读科幻小说转入科幻小说创作。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查资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就订阅《科学美国人》等杂志了解最前沿的动态。有时候,他还会坐六七个小时的火车,去北京王府井的书店查资料。

这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小说,但没有被采用。直到1999年才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鲸歌》和《微观尽头》两篇作品。这一年是刘慈欣出现在科幻圈的第一年。同年,他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从1999年开始,刘慈欣连续蝉联银河奖,《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球状闪电》等作品使他渐渐拥有了一批粉丝。

2006年5月,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同年凭借该作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三体》的面世,很快俘获了科幻爱好者的心。他们成立了专门的贴吧,探讨书中出现的种种精妙情节,并将这位总是戴着黑框眼镜的理工男视为偶像,亲切地称他为“大刘”。

《三体》引起广泛关注,刘慈欣也收获了诸多奖项,获得了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

“刘慈欣”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更被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 的美誉。

《三体》令世界瞩目

2015年8月23日,中国科幻文学值得纪念的一天。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揭晓,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荣获最佳长篇故事奖。雨果奖堪称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时间拉回到一年前。

2014年11月11日,《三体》英文版在美国发售,成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一度登上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榜首,并入选“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

2015年,刘慈欣可以说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当年2月,凭借《三体》获得美国星云奖提名。8月,斩获雨果奖。9月,获第26届科幻银河奖特别功勋奖。10月,获得了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

影响持续发力。《三体》在海外被推出10多种语言文字版本。2017年6月25日,《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了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获得克拉克想像力贡献社会奖。30多年前,在沉浸于《2001:太空漫游》的神奇文字中时,刘慈欣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获得这个以克拉克名字命名的英国科幻最高奖。

第26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评委会给刘慈欣的颁奖词中这样写着:“他用一系列强有力的作品,让科幻突破传统的势力范围,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用一部经典,让西方领略到中国幻想的强悍,让中西方科幻交流从此由单向变成了双向。他用一座雨果奖奖杯,重塑了中国科幻。”

一条寻找家园的科幻之路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的火爆热映,让更多人知道了刘慈欣。

2000年,刘慈欣发表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这部小说为他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20年前创作这部小说时,刘慈欣只用了一两周时间。电影倾力还原原著“太空流浪”的惊人设想,并融入东方式的亲情元素与家园情怀。作为原著作者与电影监制,刘慈欣曾在微博分享自己观看电影后的感受。他表示一时间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尝试,认为“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该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一流水准”。

如今上映已一个月,《流浪地球》的热度并没有消散,票房已突破45亿,并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上涨。

“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在小说《流浪地球》前言中,刘慈欣以极具温情的话来描述自己。

如今,刘慈欣已是一位职业作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作研究工作室也于2018年10月10日在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柱公园揭牌成立。因为成绩卓著,2018年,刘慈欣被评为阳泉市第五届拔尖人才及“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而对于今后的创作,他依然初衷不改:希望自己的小说能让读者在下夜班的途中突然停下几秒钟,做一件以前很少做的事:仰望星空。(来源:阳泉日报  田 杰)

(责编:乔慧、白鸿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