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招聘爸妈让孤儿回家昆明“类家庭”样本调查

导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福利院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和“家”的认知,都很陌生。常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福利院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和“家”的认知,都很陌生。常年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只有福利院里的阿姨。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的养育模式,让困境中的孤残儿童在特殊的“爸爸”“妈妈”关爱下,找到了家的温暖。儿童节将至,记者提前探访了几户“类家庭”,“我家”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

“唐宝宝”找到“爸妈”

钱大姐第一次见到成成(化名),是2014年夏天,那时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刚引入“类家庭”项目,她成了首批(两名)“代班妈妈”中的一名。

成成眼睛很大,那时,两岁的他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嘴角不时淌着口水。

“妈!妈!”今年5月,记者见到成成时,他刚跟着钱大姐从福利院上完康复课回到“家”。看着“妈妈”背着“弟弟”不方便,成成一边喊着“妈妈”,一边熟练地打开鞋柜拿出拖鞋给“妈妈”换,又一路引着“妈妈”来到客厅沙发,拍拍自己旁边的座位,示意“妈妈”坐下歇会。

5岁的成成话不多,但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与“妈妈”的爱。

钱大姐和汪大哥两口子,与“家”里的5个孩子没有血缘关系。成成在家排行老四,和10个月大的弟弟一样,都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唐宝宝”,他们在家还有3个哥哥姐姐。

患唐氏综合征的孩子面临智力落后、面容特殊、发育障碍等问题,成成出生没多久便被遗弃,辗转来到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除了是一名“唐宝宝”,成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时刻监测心跳,夜间也不例外,以至于钱大姐很难睡一个整觉,常常半夜探手去试孩子的鼻息。

亲生父母对于成成来说,是一片空白。在他眼中,钱大姐就是妈妈。在钱大姐眼中,成成是她难以割舍的孩子。

成成的进步很快,从不会走、不会说,到现在基本能用简单词语表达想法,步伐也越来越稳。如今,成成还学会了“把家”,之前一位工作人员摸了弟弟的婴儿背袋,成成一下子就抢过去,不让人碰,因为这是“妈妈”和弟弟的东西。

这些成长瞬间,都被记录在他的成长手册上。

“全职妈妈”不好当

切好茄子上锅蒸好,再放油爆炒,能减少孩子们摄入过多油分;高压锅里烹煮的是钱大姐从老家禄劝带来的白芸豆和腌土猪肉……

在“类家庭”里,40岁出头的钱大姐是“全职妈妈”,照顾好5个孩子所付出的精力,比此前在印刷厂打工多得多。就拿一日三餐来说,每顿素搭配四菜一汤,菜谱都得提前上传给福利院工作人员审看,不适合孩子吃的会及时调整。

钱大姐每天6点左右起床,准备好一家7口的早餐后,挨个把孩子们叫醒,穿衣、洗漱;7点半,把3个大孩子送到离福利院不远的青云小学上学,此时汪大哥已出门上班;回到家简单收拾打扫,9点便送两个“小儿子”上院内特教课。

孩子们各就各位,钱大姐便到超市买菜。中午做好饭后,一一把孩子接回家吃饭再一一送走。下午4点左右接孩子们放学回家,吃过晚餐后,再把他们送到福利院的课堂,由专门的老师辅导作业。

日复一日的生活,钱大姐夫妇坚持了近3年。钱大姐说,年轻时忙着打工,自己的孩子基本是由老人带大。从打工者变为“全职妈妈”,角色转换曾让她倍感压力,不过这些负面情绪她绝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只会躲着向老公诉苦。

说到坚持下来的原因,钱大姐笑着说,她就是喜欢小孩子,这些孩子也需要她。她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成成做过一次心脏手术,当时她一直守在医院照顾,成成术后一醒过来,双手死死抓住她的手臂,不安地大叫“妈!妈!”钱大姐赶忙把成成拥在怀里,眼角含泪地安慰说“没事了,没事了”。

“家庭”带来的变化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业务科一位负责人介绍, “类家庭”的“代班父母”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劳务补助。代班父母是向社会招募而来,大多来自省内的各乡镇。其中“母亲”一般在40~52岁之间,家中子女多已就业或上大学。就拿钱大姐一家来说,18岁的儿子在外打工,家中老人身体硬朗,两口子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这些孩子。

“类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相对固定,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里,每个“类家庭”养育着3至5个孩子,小的几个月大,最大的18岁。刚开始进入“类家庭”时,大多数孩子能快速融入,也有部分孩子反应激烈,福利院会安排心理辅导。除非孩子实在不适应或被收养,否则一般不会随意退出或调换家庭。

“类家庭”的 “父母”每年有7天的带薪假期,家人每年有20天到“类家庭”共同生活的权利。

“以前孩子们都过集体生活,不理解亲情是什么。进入‘类家庭’后,他们的变化很明显。”上述负责人回忆,去年暑假福利院夏令营孩子们在果园摘梨,一个孩子对老师说:“一共要6个梨,哦不,7个,我们家还有一个大哥哥呢。”孩子口中的大哥哥,就是“类家庭”父母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庭观念,在以前的集体生活中很难见到。

“类家庭先后养育了上百名孩子,其中几十名被收养,他们在福利院的成长经历得到收养家庭的认可。”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乔贞强介绍,2014年7月,福利院与春晖博爱基金会合作引入“类家庭”项目,从最初的两户发展到12户,孩子从5名增加到49名,未来准备扩大到19户。(宋金艳 文 高伟)

(责编:徐前、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