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协定和烟台中韩产业园的启动,引发了中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中韩贸易交流的桥头堡,自贸协定会给烟台带来什么,烟台将如何抢抓机遇?记者昨日采访了参加烟台中韩产业园新闻发布会的中韩记者和高校教授,试图通过他们的视角,解读中韩自贸协定对烟台未来发展带来的利好。
《大公报》主笔:烟台投资机遇多,将吸引港商来烟投资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中,除了烟台本地媒体记者外,还有一个烟台老乡,他就是香港《大公报》主笔、莱阳人马浩亮。在他看来,烟台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中韩合作的桥头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烟台面临着中央与省内、国内与国际多重利好的叠加优势。
马浩亮说:“烟台与香港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金融、航运物流、商业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很大、互补性强。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订实施之后,烟台的投资机遇无疑会更多,也必将吸引更多港商在烟台经商置业,烟台可有意识地加强推介。”他认为,烟台处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黄金中心区域,可以将战略目光放得更为开阔,集聚中国内地、港台地区、韩日等不同经济体的优势,把烟台建成国际合作共赢的新平台。
韩媒记者:中韩部分产业会受短暂冲击,但机遇更明显
韩国著名经济新闻网站NEWSPIM北京支局局长赵容晟认为,协定签署后将在短时间内对中韩两国部分产业造成冲击,但冲击背后更体现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中韩自贸协定》签订后,中国的电子产业或许会遭遇冲击。与此同时,韩国的农业可能将随着中国农产品的进入受到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也是韩国食品和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赵容晟分析,“比如中国不少农产品、食品依赖进口,特别是中国消费者对于韩国的奶产品抱有浓厚兴趣。如果反过来看这些问题的话,韩国的食品行业和农产品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反而会寻找到更大的出路。“韩企进入中国市场会更加踊跃。” 赵容晟说。
鲁大教授:烟台应明确发展路径,扩大与韩国交通互联
“建立中韩自贸区,最明显的特征是区域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将更加顺畅。简单说,自贸区是保税区的升级版,烟台应马上着手,明确今后的发展路径,迎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的到来。”鲁东大学教授、山东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良忠说,《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我市将引入大量韩国商品,客观上也将改变我市的商业格局。未来,更多韩式商品将走进中国市场,不仅会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着大家的消费品位,会让中韩商品贸易融合更为直接。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将大大促进烟台与韩国之间的交通、物流合作。特别是中韩铁路轮渡项目,自贸协定的签署将有助于该项目持续推进。项目建成运营后,中韩企业将立刻享受交通红利。
“将来,来自韩国的列车可以经轮渡抵达烟台,在通过即将开通的德龙烟铁路,以及现有的石德线(石家庄-德州)、石太线(石家庄-太原)等铁路,直接抵达新疆并向西一路开往欧洲。”刘良忠说,据测算,这条线路比如今从连云港出发运输缩短了400-1000公里路程,更免去了货物在列车和轮船之间的装卸,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记者 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