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VR >

中华文明标识的传播体系构建与全媒体呈现

导读:

【摘要】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构建系统化的中华文明标识

【摘要】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构建系统化的中华文明标识传播网络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中华文明标识的存在形态丰富多样,涵盖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全感官领域。为此,应重视中华文明标识的全感官识别与传播。同时,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资源,结合大数据算法与个性化内容推荐,实现不同媒介之间无缝衔接的接力传播、潜移默化的植入传播以及润物无声的沉浸式传播。

【关键词】中华文明标识 传播体系 全感官识别 全媒体呈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既包括有形的文明古迹、文物器具、地标建筑等,也包括无形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仪式过程等。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任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传播体系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呈现、媒介传播及受众体验等。构建系统化的中华文明标识传播网络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不仅能促进文明之间的多元交融与相互借鉴,亦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当代价值的全球传播奠定基础。

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及价值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价值符号的高度凝萃与突出展示,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七百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标识性器具、服饰、艺术品及生活方式,如瓷器、丝绸、绘画和茶文化等,形成了可见、可触、可用、可品的中国风尚,风靡于欧洲大陆,成为一些人的身份象征,并赋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东方审美和诗情画意。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及其标识一脉相承、延续发展,在相互交融中,相互促进、一体共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标识具备三要素:内在精神的凝练、外在符号的表征和行为体验的内化。中华文明标识在精神层面的核心要义为“文以载道”,在物质层面的客观呈现为“器以藏礼”,两者互为表理,相互衬托,但还需要通过行为体验才能内化。这也呼应了现代识别系统理论的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和行为识别(BI)。

中华文明标识具有文化识别、文化认同和文明交流的重要价值。中华文明标识凸显了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帮助人们识别和理解中华文明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想理念上的特点,强化中国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中华文明标识还能有效提升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力,增强文化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中华文明标识也能作为促进对外交流的载体。鲜明的中华文明标识不但能增强国家的形象力和吸引力,还能通过IP延伸形成国家文化资产。

当前,中华文明标识事业蓬勃发展,整体态势积极向好。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融入,中华文明标识的创造与传播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为中华文明标识的现代表达与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也逐步加强,通过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华文明标识的全感官识别与呈现

中华文明标识的存在形态丰富多样,涵盖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全感官领域。人通过不同感官分别感知外界刺激,再在大脑中整合形成统一的知觉。如此一来,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不再碎片化。且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同时接收信息时,其感知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感官。为此,应重视中华文明标识的全感官识别与传播。如果仅依赖某种单一感官符号如视觉或听觉符号,而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符号缺席,则难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标识所蕴含的全感官特性,也导致中华文明标识的传播缺乏整体性,使受众对标识的印象不够深刻、感觉不够真切,难以形成完整而深入的认知。

一是完善中华文明的视觉符号。中华文明标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采用直观且易于理解的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色彩与形状的巧妙运用,可以迅速而有效地传达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进而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不同色彩与图形所蕴含的隐喻,能够有效传递中华文明的历史情感与价值观念,增强形象力和传播力。尤其是在当下视听媒体传播盛行的背景下,视觉符号的标准化、固定化、形象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标识的传播效率,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构建一个更加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中华文明视觉符号体系,对于推动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是定制中华文明的听觉标志。选择识别度高的传统音乐、乐器、唱法、唱调等,形成富含中华文化韵味的听觉符号,超越语言的障碍,使受众在听觉体验中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声音的伴随性可使其无干扰地嵌入各类场景,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效果。特定音效与旋律往往能够有效唤起听众的情感反应,通过声音的反复性,建立起深刻的印象,使人不由自主地随之哼唱或舞动。音乐与声效所营造的氛围感亦可显著增强参与感和沉浸感,让受众在体验过程中更加投入和认同。构建一个富有韵味的中华文明听觉标志体系,不仅可提升其传播力,也能提高其穿透力。

三是形塑中华文明的嗅觉印记。巧妙运用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与丰富文化想象的独特香气,如沉香、檀香、麝香等。这些香氛的设计不仅能够使中华文明标识在诸多文化符号中脱颖而出,增强其辨识度,唤起受众的联想,强化记忆,还能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氛围与舒适的体验。嗅觉作为一种直接而深刻的感知方式,能够有效延长个体的注意时间,并显著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接受度。构建一个让人如入芝兰之室的中华文明嗅觉体验体系,不仅能够强化认知,还能起到文化浸润的作用。

四是雕刻中华文明的触觉烙印。通过定制陶瓷、丝绸及刺绣等材质的独特纹理与形状,以提供直接的触觉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深化认知与感知印象,使信息呈现得愈加生动与具体,还能够将感觉与记忆紧密相连,使受众在触摸中不仅感知质感,亦能提升中华文明标识的价值感。通过精心设计的手感、触感与体感,能够有效增加互动的机会,进而增强中华文明标识的亲和力与参与度。构建一个能触及心灵的中华文明触觉体验体系,既能促进感知,还能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建构触觉烙印。